臺灣的地形高聳,西流入海的河川眾多,雖然形成南北陸路來往的阻礙,但在北部地區由於淡水河流域四季水量穩定,卻使水運成為北臺灣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是族群之間交通往來、貿易運輸的要路。
現今座落於中正區忠孝西路上的臺北記憶倉庫,前身為興建於1913至1914年間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是臺灣少數保留三井集團菱形商標的建物。其空間位置鄰近昔日臺北城河運樞紐大稻埕碼頭及大稻埕車站鐵路運輸軸線,反映當年配送物資的需求,也見證了臺北城貨物運輸由水運轉向陸運(鐵路)的過程。
開港通商(1860年)後,淡水河曾是重要的貿易樞紐,對外以海運通往中國與世界各地,對內以河運連結臺北盆地。在物資貿易的過程中,因應產業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限制,產業運輸的方式也隨著時代與技術,呈現不同的樣貌。
然而,水路河運發展歷程自原住民開始,橫跨臺灣歷史數百多年,卻在近一百年經陸運大幅改變了運輸的方式,如今這些河運貿易盛況已不復見。依憑自然資源,有著悠久歷史的水路運輸,究竟如何繁盛,又為何沒落?甚至對於當代的我們有著既熟悉又陌生的距離。
本次展覽透過物產、船隻與河運發展歷程的彙整,訴說這條臺北母親河的故事,除了回應臺北記憶倉庫作為儲藏、轉運殖民物產的吞吐口,其鄰近淡水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背後所蘊含的時代意義,亦藉此思考昔日交通運輸之於產業發展,以及當代生活的關係。
指導單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臺北記憶倉庫、景澤創意
展出地點|臺北記憶倉庫 二樓展區
展出時間|即日起至9/4(日)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週一休館)上午11點至下午7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