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臺北記憶倉庫「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與李澤藩美術館合作,於戶外廣場展出1950年至1970年代間, 臺灣前輩藝術家李澤藩描繪淡水河流域風光的畫作。從藝術家的創作中,可以看出李澤藩師承自西畫家石川欽一郎,一生堅持以水彩創作不輟,卻也不斷嘗試、運用新技法,樹立自身藝術風格的過程。
本次講座邀請璞心藝術負責人 蔡沛瑾老師,將從藝術家李澤藩的人文關懷面向作為主軸,分享與石川欽一郎的師生互動,從年少到年老、從小幅到大幅、從現實到記憶裡。一位長期沈潛、守住鄉土質樸耿介的他,終生追尋的信念為何?
為回應資源永續、環保再生等主題,我們希望透過再生藝術,讓展覽中所使用的材料,在結束任務後能有再利用的機會,同時也藉由工作坊的延續,創造另一種觀展記憶。運用棉繩,以「編與繞」技法方式製作而成,成品為略有硬度的室內拖,適合12歲以上,有耐心且願意挑戰的學習者。
《北門紅》以紅牆與紅磚建築文字建築為主題,串聯附近特色商圈,回顧老臺北的歷史痕跡,也創造北門與周邊街區的興盛榮景。
「北門」作為臺北城的城牆門戶,是保衛著這片土地的重要守護者。即使城牆早已拆除,但北門見證了臺北過去的發展,也記錄了城市的歷程與故事。《北門紅》活動將帶領大眾進入附近的特色商圈,一同發掘更多臺北的城市魅力。
為回應資源永續、環保再生等主題,我們希望透過再生藝術,讓展覽中所使用的材料,在結束任務後能有再利用的機會,同時也藉由工作坊的延續,創造另一種觀展記憶。運用棉繩,以簡易的「編與繞」技法,做成兼具環保又實用的水壺袋,適合12歲以上對編織有興趣的初學者。
位在新竹北埔的姜阿新洋樓,曾是臺灣紅茶產業黃金時代的重要推手。與日本時代三井合名會社,以及戰後的怡和洋行皆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從日本時代一直到1980年代,縱橫商場的姜阿新,其商業經營的歷史同時也正為臺灣政經發展的見證。茶金電視劇上映後,也讓這段故事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本次倉庫講堂,特別邀請現任姜阿新教育基金會董事的廖惠慶女士,分享新竹茶葉傳的奇故事。
婦女,在泰雅族的傳統文化中一直處於某種微妙的位置,雖然在公眾場合並不常聽到她們的言論,但卻總是在家計的運籌帷幄上起著整體決策上關鍵的影響力。
這一系列的泰雅生態故事,我們將邀請尖石鄉的婦女夥伴來分享她們參與在有機農業,自然農法以及傳統小米復育,以及部落文史的整理等工作上的經驗,透過線上分享她們寶貴的經驗。
臺北記憶倉庫原為「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是興建於1913-1914年的紅磚建築,也是臺灣少數保留三井集團菱形商標的建物,其位置鄰近臺北與大稻埕車站,反映了當年鐵道配送物資的需求。當時身為日本三大財團之一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因與日本總督府簽訂土地租賃契約,擁有北臺灣多數山區,如:樟腦、木材、茶葉等經營權。這段歷史影響了大臺北聚落的興盛,也改變了臺灣山林與土地的故事,同時牽絆著臺灣北部原住民的發展與聚落遷徙。
上回我們彷彿走訪森林,從馬告、櫸木、扁柏等臺灣原生植物認識泰雅人與土地的關係。 這次,「泰雅人與生態故事」系列講座2,將再次與臺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 林益仁老師合作,規劃以小米,香菇,桂竹與水蜜桃等四種農作來講述泰雅人的食物地景變遷的故事。
主題三【 Qparung utux (扁柏),是山老鼠的最愛?一個深層生態學的角度 】Qparung,是泰雅人所稱的巨木,而utux則是神靈,Qparung utux是指所有巨木中最為崇高者。無怪乎,成為在台灣山區盜砍林木的山老鼠的最愛。本演講將回到約十年前,發生在宜蘭南山部落後山的一場原住民盜伐扁柏事件。山老鼠,是違法採取國家森林資源的通稱。本演講重點不在於山老鼠如何就逮與伏法,而關注在泰雅族人內部如何處理這種「違法」事件。然後,更重要的是部落之間的資源衝突應該如何和解?Sbalay是泰雅人和解的儀式,本演講將闡述泰雅人的和解真諦與深層生態學的關係。
主題二【 Tgbin (櫸木),是優質的木材嗎?一個對災難的另類思考】 Tgbin,是泰雅人對櫸木的稱呼。櫸木,被稱為是台灣闊葉林的五大樹種,一種是不錯的建材。所以,想到櫸木,大概都是跟蓋房子與裝潢有關。但,21世紀初,發生在司馬庫斯的「櫸木事件」當中的那顆櫸木,卻顯著地改變台灣的司法系統對於原民利用自然資源的看法,而這一切都來自於一個颱風。本演講將要講講這段故事中精彩的情節,並且進一步認識泰雅人的世界。 講師:林益仁/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時間:2021.06.17(四)19:00-21:00
主題一【Maqaw (馬告),是調和的香料嗎?一個生態政治的觀點】 Maqaw(馬告)是泰雅人常用的一種香料植物。但,它也曾經是一個國家公園的名稱。Maqaw,目前已經普遍地出現在料理與飲料當中,成為調和味道的材料。但是在臺灣的生態保育歷史中,馬告確有另一番驚心動魄的故事,本演講將以講者自身的經驗細說這段歷史背後的生態政治故事。
日治初期因日俄戰爭與山林資源的取用,「隘勇線」成為帝國治權最前緣的具體象徵,隘勇線推進至何處,總督府掌握的資源即至何處。位於三峽的大豹溪流域,曾是泰雅族大豹社聚落生活的空間,在「理蕃政策」影響下,使大豹社幾近被消滅。
本次講座邀請《橫斷記》、《拉流斗霸: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作者高俊宏老師,以「日殖時期大豹溪流域的泰雅記憶」為主題,分享他多年來投入大豹社事件踏查研究的精彩故事。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文明初來電》的共同作者王舜薇,帶我們從「水力發電百年記」談起,走過百年的老電廠,除了持續肩負供應電力的任務,也隨時間淬煉出無法量化的文化價值,默默牽起跨越時空的連結。被視為現代化與科技化起點的「龜山發電所」雖然已荒廢多時,近年仍有許多工作者投入文化傳承與保存的任務。除了有形之物的維護,人文與環境教育更需要向下紮根,逐步累積文化深度。
聚落與城市的發展與河流息息相關,從生活到生產,從飲食、灌溉、運輸到產業;透過「水路」的探尋,也能讓我們窺探過往發展的軌跡。本次「川流記憶」系列活動特別邀請黃湯姆(黃同弘)老師,將帶領大家從美軍航照與歷史地圖中找尋「水」的痕跡,進而認識臺北城市故事,發現生活空間中有趣而被遺忘的歷史。
位於淡水河流域的三峽小鎮,舊名「三角湧」,意為三溪匯流的三角平原。因當地環境與氣候適合種植大菁,百年前隨著移民移入,也自原鄉引入染布技藝。如今三峽老街的牆樓上,仍可見當年的「染坊」字號,印證了染布業在此的光輝歲月。本次工作坊邀請「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的夥伴,透過實地體驗操作,將三峽聚落曾經依附自然與河流而誕生的美好工藝介紹給大家。歡迎與我們一同體驗藍染DIY、重新認識當年繁盛一時的染布業,欣賞藍染之美~
百年前,出身日本林業家族的土倉龍治郎來到臺灣,在烏來南勢溪流域從事造林事業。而後也嘗試利用溪水推動發電,促成了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的建立。
本次講座邀請新北市文史學會夏聖禮老師,以「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為題,梳理這座發電所的興建背景、引動人物與發展歷程,透過了解水力發電如何為臺北城帶來嶄新的歷史,展望下一個百年。
殖民時代山林的開發史,都刻寫在土地的記憶中。當年日本總督府授權三井合名會社入山開採林木資源,同時也壓迫限縮了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土地在帝國權力的覆蓋之下,繁榮了軍國主義;卻截斷族群長久以來傳承的文化記憶。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臺灣日本綜合研究所傅琪貽老師,以「日據時期三井在臺灣北部蕃地的開發」為題,探討三井集團在水流東和大板根等區域,對土地採取了何種的開發經營策略,又如何影響在地族群的生存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