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Promotion

教育推廣活動

山林的變動 — 臺灣山林百年紀

Jan 06, 2024

臺灣的山地佔了國土面積約七成,豐沛的自然資源不免是吸引歷代當權者駐足開發的原因之一。今日所見的山林樣貌,除了環境的自然變動,即匯集了不同政權時期所執行的山林政策所留下的痕跡,也透露出不同時代下人們對於山林及資源取用的價值觀念。

本次講座邀請到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先生,以長年致力於推動環境保護的經歷,並藉其著作《台灣山林百年紀》為主軸,跟大家分享1912年至今臺灣山林的變動。
究竟這百年間,臺灣山林發生了哪些事?又如何牽動當前的這片土地帶給我們的影響呢?

巡迴短講|世界啤酒廠巡迴之旅-日本

Dec 15, 2023

🚀【你說天長,我說地酒!】✨🍻

地酒,那些讓你在每一口都感受到土地滋味的小批量酒,一種無法被定義的獨特風味。無論是地方酒、接地氣的酒,還是地方限定酒,都是在杯中呈現當地水源的奇妙融合。

🍺 不容錯過的「零天地酒-18天」活動,清晨裝瓶、傍晚現飲的即興品味,只需300元,你將在三小時內(19:00~22:00)暢飲18天生啤酒。8點還有30分鐘短講座,讓你深入了解異國啤酒廠保存、活化技巧。知識同步UP!UP!UP!

🌟 18天臺灣生啤酒,高品質、超新鮮,賞味期僅18天!未經高溫殺菌,保留生啤的新鮮度、營養及麥香風味。嚴選原料,在低溫環境製造和保鮮,帶給你極致的啤酒體驗!

🌆 活動特選的18天臺灣生啤酒,來自臺北啤酒工場,使用臺北水(軟水)釀製最頂級的淡色啤酒-18天。臺北水賦予麥芽適宜的酸鹼度,呈現出溫和且新鮮的麵包風味。18天泡沫綿密、擁有糖蜜香氣、不苦而回甘,這樣的風味,讓你開始分泌唾液了嗎?

🚀【你說天長,我說地酒!】✨🍻

地酒,那些讓你在每一口都感受到土地滋味的小批量酒,一種無法被定義的獨特風味。無論是地方酒、接地氣的酒,還是地方限定酒,都是在杯中呈現當地水源的奇妙融合。

🍺 不容錯過的「零天地酒-18天」活動,清晨裝瓶、傍晚現飲的即興品味,只需300元,你將在三小時內(19:00~22:00)暢飲18天生啤酒。8點還有30分鐘短講座,讓你深入了解異國啤酒廠保存、活化技巧。知識同步UP!UP!UP!

🌟 18天臺灣生啤酒,高品質、超新鮮,賞味期僅18天!未經高溫殺菌,保留生啤的新鮮度、營養及麥香風味。嚴選原料,在低溫環境製造和保鮮,帶給你極致的啤酒體驗!

🌆 活動特選的18天臺灣生啤酒,來自臺北啤酒工場,使用臺北水(軟水)釀製最頂級的淡色啤酒-18天。臺北水賦予麥芽適宜的酸鹼度,呈現出溫和且新鮮的麵包風味。18天泡沫綿密、擁有糖蜜香氣、不苦而回甘,這樣的風味,讓你開始分泌唾液了嗎?

寫在森林法規前-林業歷史的開端

Dec 24 , 2023

談起北臺灣地區的林業歷史,可追溯至泰雅族人過去的生活領地——大嵙崁流域。在淡水河上游的大嵙崁流域擁有豐富的山林資源,除了是早期原住民狩獵、採集的生活根基,也是不同時期,漢人、日本人等不同族群爭相開發的地區。如前山區域的樟腦,與後山區域的檜木、扁柏,不同政權時期於山林資源的取用,伴隨著無論積極或消極的治理方式,亦延伸許多的直接與間接的衝突,並在這片土地留下足跡。

本次講座邀請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傅琪貽老師,帶大家一起回首過往這片山林曾經的故事,並探詢當今林業政策的形成與發展又如何與歷史互相牽涉?

凝望風景—追尋太平山的開發與演變

Oct 21 , 2023

太平山森林遊樂園區,蘊藏了百餘年的林業發展故事

位於宜蘭大同鄉的太平山,憑藉環境優勢成為臺灣木材盛產的搖籃之地。日本總督府在五年理蕃計畫的實施下,逐步成為臺灣山林地區的主導者,並於1914年派遣人員進入山區調查,太平山的木材開採計畫也就此拉開序幕。

伐木工程的啟動讓太平山逐漸活絡,運材交通系統在水運、臺車、鐵路及索道等不斷精進與完備的發展下,再加上豐沛的木材產量,讓太平山成為當時重要林場之一,與阿里山及八仙山並稱臺灣三大林產之盛名。1980年代隨著林業政策之轉型,太平山林場結束了長達67年的砍伐計畫,轉變成為寓教於樂的森林遊樂園區。

本次講座邀請到李瑞宗教授,以其著作《再凝望:戰後太平山》及《原風景:日治太平山》與大家分享太平山林業發展的點滴。書籍撰寫過程中,李教授親身勘查太平山過往的林業遺跡,拜訪當年林場第一線的伐木工人及眷屬,將散落的林業記憶重新拼湊,帶領讀者重新回憶太平山林風景,聆聽林場伐木工當年的工作秘辛。

究竟,太平山當初的林業盛況如何?
至今又有多少產業遺跡還能被看見呢?

記憶洄游-重憶泰雅軌跡之旅

Oct 15 , 2023

跟著櫻花鉤吻鮭,一同追尋大甲溪流域泰雅族的生活軌跡。

擁有國寶魚美譽的「櫻花鉤吻鮭」,早期竟然是大甲溪上游泰雅族原住民的盤中餐!回溯冰河時期,分布在環日本海的櫻鮭家族的鮭魚洄游範圍擴及至臺灣海域,甚至進入河川。然而在氣候、地貌與河川等自然變遷的影響下,逐漸演化成陸封型魚種,目前僅分布在大甲溪上游地區。18世紀初被日本學者大島正滿 發現後,於1935年踏查七家灣溪對其深入調查,其也正是泰雅族居住地區之一。兩者皆在山林資源管制政策下,面臨了生活空間被壓縮的相似命運。

本次講座邀請到《 記憶洄游——泰雅在呼喚1935》作者馬紹‧阿紀,藉由櫻花鉤吻鮭的生活窘境,與讀者述說大甲溪流域泰雅族與其相似的命運。小說中為了呈現更具體且真實的空間與時空定位,作者在書寫過程中實地踏查臺中志佳陽部落、宜蘭比亞南部落、七家灣溪及思源啞口等地,採集泰雅過往生活點滴。

究竟,這趟泰雅軌跡洄游之旅會有什麼有趣的發現呢?

《魂魄YUHUM》— 泰雅記憶再現

Oct 07 , 2023

在霧社事件之前,大甲溪的上游,還有一段鮮少被提及的司拉茂抗日戰役…

日治時期,隨著臺灣總督府對山林資源控制的需求,不斷透過隘勇線推進等計畫,進入原住民生活的領域,過程中不乏有許多衝突發生。1909年,位於中部地區大甲溪流域地區的司拉茂族人 ,即為了抵抗日人的入侵,掀起了一場歷時22年的抗戰,然而這場戰役卻鮮少被後人提及。

本次講座,我們將邀請《魂魄YUHUM》一書的作者Yupas Watan尤巴斯·瓦旦,與大家分享這本泰雅歷史小說著作中,以「司拉茂戰役」為主軸撰寫故事的歷程。書寫過程中,作者秉持研究精神,花了近20年的時間於大甲溪流於進行調查,並大量採訪親歷抗戰的後裔,呈現出一套具有史實考究的小說著作,嘗試再現泰雅族抗日的歷程與祭典風俗,找回泰雅記憶。

而究竟,「司拉茂戰役」對泰雅族有何影響?

面對族群的衝突與文化的變遷,同為泰雅族的Yupas Watan尤巴斯·瓦旦,又會如何看待?

泰雅族與大嵙崁流域的百年紀事

Oct 01 , 2023

「大嵙崁」是「大漢溪」的舊稱,豐沛的河水孕育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是北臺灣地區的泰雅族群重要的生活領域之一,在泰雅族語裡有著大水的意思。
 
然而,歷經不同政權的轉移,面對不同的山林治理政策,或消極、或激進的過程中,亦衍伸了許多的故事與事件,對原住民的生活領域與傳統文化也有著不同的影響。
 
本次講座,我們邀請到《Tayal Balay 真正的人》一書的作者Tumas·Hayan多馬斯·哈漾,以其長年研究原住民族文化的經歷,與田野紀錄改寫成的文學作品為主軸,分享泰雅族人在大嵙崁流域上百年來的生活樣貌。
 
究竟這百年間,泰雅文化的演變之路究竟如何?
然而,不同世代的Tayal (泰雅族人)又如何看待與詮釋世代更迭中族群的文化,與過往發生的遭遇與歷史?
 

台味開講 | 沈默的新店黑金史 - 和美煤礦

Sept 15 , 2023

掀開新店的黑金面紗
 
新店與黑金的關聯怎麼出現的?
結束煤礦產業後,何去何從?
後代又如何保留與看待?
 
和美煤礦,名稱來自於礦主林秀卿的家鄉— 彰化和美,從開採到運行,水陸並用,由新店渡運送再接著從萬新鐵路輸出至各地,不只彰顯了新店溪早期的航運價值,也具體見證新店河運煤的發展史,不過,最終因挖到新店溪河床引發河床塌陷,導致礦坑進水,因此收坑。
 
隨著國際對文化遺產的意識抬頭,多年後的現在,在後人的努力下,
和美煤礦於民國109年被登錄為新北市的歷史建築,由林務局管轄。
本次講座特邀和美煤礦家族後代 陳國超講師與大家分享外公與和美煤礦的故事。

台味啤酒節 | 拜訪「臺灣啤酒」老家 - 走讀建國啤酒厰

Aug 16 , 2023

你知道全臺第一座啤酒工廠在哪裏嗎?

依循鐵道路線就能找到蛛絲馬跡!

19世紀初,伴隨鐵路發展逐漸完備,第一座啤酒廠 — 高砂麥酒廠,在1919年於鐵道畔誕生(現為臺北啤酒工廠)。隨著時代的變遷,鐵道地下化以後,鐵道上的產業也逐漸轉型,現在的臺北啤酒工廠也成為少數維持原有產業生產的工廠,是一座見證歷史發展脈絡的「活古蹟」 。

配合這次「2023台味啤酒節活動」,我們將帶大家一起走訪啤酒廠,認識臺北城市鐵道沿線的文化遺產,一探這座活古蹟的樣貌,以及酒廠裡的生產線,最後也將帶大家品評不同的酒款。

台味啤酒節 | 探尋台灣啤酒文化起源

Aug 12 , 2023

台灣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喝啤酒?啤酒產業又如何開展的?

是什麼形塑了台灣的啤酒文化?

這有著金黃、琥珀色神秘飲品又有什麼樣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呢?

在19世紀時,隨著外國移民和殖民統治的到來,啤酒的製造與消費習慣開始在台灣傳播。早期的啤酒工廠和酒吧很快在台灣的主要城市興起,將當時的台灣帶入了新的時代。當時的啤酒文化融合了西方的釀酒技術與本地的飲食文化,開啟了台灣獨特的啤酒之旅。

伴隨著鐵路發展逐漸完備,第一座啤酒廠—高砂麥酒廠,也在1919年於鐵道畔誕生(現為市定古蹟建國啤酒廠)。而至今仍然在進行啤酒生產與製作的台北啤酒工廠,也成為見證歷史發展脈絡的「活古蹟」 。這次活動我們特別邀請了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黃俊達副秘書長,與大家分享台灣啤酒的故事。

【流動 · 文史】系列講座|消失的鐵路:萬新鐵路

July 29 , 2023

萬新鐵路 – 只有七十歲以上的人才知道的鐵道支線!

參觀過倉庫最新特展的朋友們一定很好奇,昔日新店蓬勃發展的眾多產業,包括煤礦、木材、茶葉,都曾透過「鐵路」從新店運輸至其他地區。然而,今日我們打開地圖,看到的只有熟悉的捷運新店線,究竟這條已不復見的神秘鐵路藏有什麼故事呢?

萬新鐵路於大正十年(1921年)通車,由臺北鐵道株式會社興建,以萬華為起點,行經營橋、古亭、公館、十五份、景尾、大坪林、七張、新店等11站。這條路線不只取代了原先南門至新店小粗坑的輕便鐵路,也是當時載送煤礦、木材、茶葉等產業往返臺北 – 新店的重要運輸。

這條鐵路不只載貨也載客,是兼具觀光和通勤的交通路線。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日新報⟫ 曾發起全民票選,新店碧潭入選「臺灣八景十二勝」。當地怡人的風景吸引觀光熱潮,加上萬新鐵路串接碧潭與臺北市區,促使眾多遊客前往一睹山水美景,品嚐著名的香魚料理,”搭火車、遊碧潭、吃香魚”是日本時代的旅遊熱門路線,更是許多年輕情侶乘坐火車前往的約會聖地,讓這條鐵路也獲得「戀愛線」的可愛稱呼!

想知道更多關於這條鐵路的故事嗎?這次我們邀請到新店文史館的講師杜竹蓀老師,帶領我們揭開萬新鐵路塵封已久的歷史記憶。

【流動 · 文史】系列講座|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July 15 , 2023

大稻埕茶葉巨擘陳天來之女陳寶釵 ,嫁予新竹周家米商周敏益 ,讓兩幢氣派老宅「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開啟跨地域的連結。環繞在陳寶釵周圍的人、事、物,也透過這位歷史女強人的牽線,在臺灣經濟、文化的歷史中,留下重要的紀錄。

陳寶釵之父陳天來繼承「臺灣茶葉之父」李春生 的眼光,開啟販茶事業。弟弟陳清汾是臺灣第一位留學巴黎的藝術家,師承日本畫家泰斗有島生馬 ,獲獎無數。侄子陳守實是明仁天皇 的同班同學。諸多人事物在時光長河裡,伴隨陳寶釵見證歷史發展。無論是錦記茶行的風聲水起,永樂戲院的落成,還是神風特攻隊越過周益記古宅上空,無數大時代的故事,牽動著臺灣文史的發展脈絡,影響現今生活的種種風景。

多年後,兩大家族的金色歲月,仍留於茶餘飯後的記憶中。這次,流動文史系列講座邀請陳寶釵與周敏益的四子,也是《雙廈記:錦記茶行與周益記古宅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作者 周宗武 ,以及共同作者王惠光律師,透過講座與大家分享陳家、周家兩大家族,在時光歲月中,留下哪些精彩的歷史印記。

【流動 · 文史】系列講座|臺灣鐵道百年演進

July 08 , 2023

自 1888 年,臺灣歷史上第一台蒸汽火車「騰雲號」運抵本島起,短短一百多年內,這座島嶼的火車發展經歷了許多轉變。

19世紀末引進鐵路系統後,臺北至基隆的路程有了搭火車的新選項。到了日治時期,縱貫線、山線、海線等鐵道的興建,加速了這座島嶼現代化的腳步。糖業鐵道、阿里山林鐵及礦產鐵道,也大大改變了物資運送方式,以及人們的生活圈範圍。

時光飛逝,戰後至今,經歷產業轉型與鐵路電氣化的過程,鐵路逐漸蛻變為今日我們熟知的樣貌。但昔日的車廂、鐵道,以及在歲月中消逝的支線是什麼模樣,又如何影響今日的鐵道呢?

這次,流動文史系列講座邀請到舊打狗驛故事館館長古庭維,以深入淺出的視角,分享他和插畫家 CROTER 創作的《台灣鐵道》,並梳理臺灣鐵道發展脈絡,分享在宏觀的時空維度下,臺灣的鐵路建設如何牽動產業發展,並對常民生活帶來重要的改變。

【流動 · 文史】系列講座|從世界知名鐵道保存案例,看臺灣鐵道文化資產

July 01 , 2023

鐵道發展史不僅扮演記錄當地歷史的角色,也能展現工程技術與科技發展。但是當鐵路逐漸被公路、新技術取代後,除了廢線之外,還能如何應對時代的變化?

賦予文化資產保存,以及歷史活化角色,讓舊鐵道轉為「文化資產」,是近年世界保存鐵道文化的應對方式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 1998 年起,將來自奧地利、印度、瑞士與伊朗四國共七條鐵道,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而在文化部認證的「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鐵路部分中,阿里山鐵路與舊山線鐵路,亦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查條件。二條鐵路在景觀、工法、軌距、資源等面向,皆展現珍貴而特殊的文化資產價值。其中,阿里山鐵路更在「海拔最高點」、與「海拔落差」等工程數據,超越至今登陸的七條鐵道世界遺產,成為世界少有的森林鐵路。

不過,無論是保存重要的鐵道,或是爭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份子,皆非簡單的任務。臺灣在鐵道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經營上,時常因法規問題、經營壓力等困境,出現廢線、停駛等問題。面對上述挑戰,我們又該如何尋出嶄新解方?

這次,我們邀請 NGO 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館長蘇昭旭老師,透過全球鐵道世界遺產的介紹,帶領我們從國際案例,回頭看見臺灣鐵道文化資產的潛力,並探詢鐵道保存之解方。

【流動 · 文史】系列講座|茶苦來山人:三好德三郎與辻利茶鋪

June 30 , 2023

出生於日本京都宇治的三好德三郎,是一位舉止特殊的名流茶商。因背負著宇治地區製茶世家的使命來到臺灣,三好德三郎除了推廣宇治茶,更戮力於臺灣烏龍茶的推廣與外銷,利用他靈活的社交手腕,企圖將「辻利茶鋪」出產的茶葉,打造成政商名流的飲茶首選。

在現今重慶南路星巴克買下第一間「辻利茶鋪臺北支店」後,他發揮了八面玲瓏的手腕,除了讓政界要人成為自己的代言活招牌,更大力推廣臺灣烏龍茶出口。甚至曾有把烏龍茶奉獻給日本天皇 以及其他皇室成員的紀錄!

這位茶鋪老闆,是如何成為日治時期臺灣政商界的頭號人物?他又如何跨足公益,讓自己成為人人尊敬的「共有財產」呢?本次講座邀請到《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中,撰寫「『茶苦來山人』三好德三郎與辻利茶鋪」篇章,本身也研究日治臺灣史多年的鍾淑敏老師,分享「民間總督」三好德三郎在臺灣的創業故事,並梳理出這座島嶼上,茶業與政治之間的發展脈絡。

【流動 · 文史】系列講座|臺味啤酒新創之道

June 17 , 2023

從以臺茶八號加入釀製基底,創造紅茶與麥酒香兼具的三井舊倉庫紅茶啤酒,到融合德式大麥啤酒,加上臺灣原住民的山胡椒「馬告」的新北馬告啤酒,或是嚴選大湖草莓,並採用比利時頂層艾爾酵母加入發酵的苗栗草莓啤酒,多款結合臺灣在地食材的鄧爸麥酒 DB Brewery「臺灣精釀啤酒」,除了呈現這座島嶼的特色外,也讓釀酒師深思啤酒產業史、酒精與土地的連結,以及精釀系列的諸多可能。

如何讓悠久的啤酒釀造技術,結合對土地、流域的關懷,進而開發出屬於臺灣的專屬啤酒呢?

從香港移居臺灣的鄧爸麥酒 DB Brewery 創辦人鄧爸(鄧心承),有著對這片土地的濃濃鍾愛。在居住臺灣的 18 年間,鄧爸遵循忠於食材原本的風味,使用臺灣在地農作入酒,釀出專屬於這座島嶼的「臺灣精釀啤酒」,並深獲國內外獎項肯定。

這次,我們邀請鄧爸來到臺北記憶倉庫,在「台味啤酒節」的盛宴下,與大家聊聊研發「臺灣精釀啤酒」所經歷的旅程,以及臺灣的啤酒發展,如何在現有歷史脈絡下,結合西方釀造技術,開創嶄新的可能。

提醒您:喝酒不開車,未成年請勿飲酒

【流動 · 文史】系列講座|三角湧銘茶:三峽茶產業文化尋根

June 3 , 2023

提及三峽的茶葉,你可能會想到龍井碧螺春等頂級綠茶。但這個地方不只是臺灣綠茶的重鎮,在兩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它還孕育了多樣的製茶技術,從烏龍茶、包種茶、阿薩姆紅茶到綠茶、蜜香紅茶、白茶,可謂北臺灣老茶鄉!

早在一百年前,臺北記憶倉庫從前的東家 —— 研發「日東紅茶」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 —— 就積極於臺灣山區種植茶葉。而位於新北市的三峽,就是他們生產茶葉的大本營之一。

舊稱三角湧的三峽,早自清代起就有種植茶葉的紀錄。日治時期為促進茶葉出口,三井在三峽地區設立大豹、大寮製茶工廠,機械化加工烏龍茶、包種茶及紅茶。當時光是簡單加工的粗製紅茶年產量就可以達十萬斤以上,一斤茶葉甚至能換到一百 斤的米,相當於三百碗飯!

關於三峽的茶產業,還有好長一段故事可以說。這次流動文史講座邀請研究三峽茶產業的林炯任老師,透過講座分享,與大家聊聊其著作《臺灣綠茶的故鄉:三峽茶產業的發展與變遷》中,三峽百年的茶產業變遷,並深入認識聞名全臺的「三角湧銘茶」。

【流動 · 文史】系列講座|魚路古道的前世今生

May 27 , 2023

在一百年前當生鮮配送員,要怎麼送貨呢?

根據史料記載,二十世紀初金山 、萬里 一帶的先民曾挑著擔子運送魚貨,並沿著魚路古道徒步 30 公里,翻過海拔 700 公尺的陽明山山徑,才能成功將魚貨送抵臺北的攤販。

而這條在現今依然是熱門山徑的魚路古道,早年不只是運送魚貨的產業道路。根據文獻記載,它也被用來運送陽明山的硫磺、可用來做布料染色劑的大菁,以及早年遍佈大屯山的茶葉,甚至有農民利用古道將水牛牽至山區放牧!

魚、茶葉、硫磺又重又難搬運,為什麼大家仍選擇用徒步翻山的方式,來運送這些貨物?而至今走訪這條魚路古道,又能看到哪些歷史遺跡呢?

這次,流動文史系列講座將持續與大家聊聊陽明山的產業歷史。邀請《時空記遊:魚路古道今昔》編撰者龔鈺文,透過書籍講座與大家分享魚路古道如何形成,它的產業發展變遷,以及到魚路古道健行時,可以尋訪哪些前人的生活蹤跡。

【流動 · 文史】系列講座|向海立生:清代臺灣的港口、人群與社會

May 20 , 2023

|走私貿易是家常便飯
|政府說一套,地方做一套
|為了爭奪港街管理權,聚落間三不五時要打一架

清代臺灣港口市街的日常生活,會遭遇哪些狀況呢?

從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港口市街便在全球史扮演推手的角色,也是移民、族群接觸,以及新舊文化等元素最早的匯聚地。臺灣也在這股洪流中,躍上世界舞台。

走私貿易、中央與地方出現管理雙軌制等現象,因應清廷的保守政策而生。而閩、粵移民的遷入,也促使臺灣全島出現近兩百個港口。

臺灣港口市街的發展,基於移民社會的特性,在歷史發展上又與一般港街有所不同。究竟它們特殊的地方在哪裡,又如何演變至今日的形貌呢?

這次,流動 · 文史系列講座邀請於中研院研究清代臺灣史的林玉茹老師,分享她的新書《向海立生:清代臺灣的港口、人群與社會》帶大家從全球史視野,梳理清代臺灣港街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面向的變遷。

【流動 · 文史】系列講座|陽明山的茶葉史足跡

May 07 , 2023

\ \ \ ✧ 什麼?陽明山以前是紅茶山! ✧ / / / 

在 150 年前,有一位美國商人拍下大屯山區的照片。上面並沒有今日我們熟悉的草山溫泉或花卉,卻有一望無際的茶園與滿滿茶農。

十八世紀起,陽明山就是臺灣產茶的重鎮。當地居民種植的茶葉,會從大稻埕碼頭輸往世界,成為西方國家不可或缺的飲品。待到了日治時期,陽明山茶葉更因為引進機械化技術,成為臺灣茶葉輸出的重要產業據點。連日本知名的「辻利茶舖」都曾在陽明山租地研發茶葉。

那麼?陽明山的茶產業為什麼會走下坡?而我們今日還有機會順著步道,探詢當年的產業蹤跡嗎?

這次,川流之島邀請研究陽明山茶產業的陳志豪老師,透過他的茶葉專書《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 1830-1990》,與大家透過珍貴歷史照片與考據資料,分享陽明山百年茶葉流轉,以及如何規劃歷史尋訪的登山路線。

【跨時空對話,閱讀臺北城】系列活動|建築繪影

December 10-11 , 2022

在臺北城中區,可見到不同時期和風格的建築物,仔細端看,這些建築體大多為左右對稱。對稱性除了在視覺上有著均衡的美感外,也呈現出有條不紊、穩重、和諧的韻律感,因此許多古典或現代建築都會採用這樣的設計美學,以體現建築本身的莊嚴與紀念性價值。

藉著這次以「建築」為主題的系列活動中,邀請大家,將畫筆和雙眼當作放大鏡,一窺城中歷史建築、挖掘那些被忽略的玄機!發現秘密細節的夥伴,歡迎在現場的故事牆上分享!

活動將提供臺北記憶倉庫、北門、撫臺街洋樓、臺北郵局和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共計五棟歷史建築,其左半部輪廓的圖紙,可擇一挑選想繪製的建築圖樣。對應著建築物左半部的輪廓,觀察建物的形體與細節,動手畫出你眼中的它,完成獨一無二的建築繪畫作品。

在畫筆的起落、轉折之間,觀察與感受建築立面上細緻的物件形貌,也從中探尋隱藏在建物背後的故事!

🥭🍅🍻👘🍂🍁🌾🐬🦈🐳🐋❄🌊🎄
參加繪圖活動的夥伴,臺北記憶倉庫已準備好禮物等你來抽獎!
人人有獎!錯過可惜!
同步舉辦作品票選比賽,所有民眾皆可參加
有機會獲得精美無框畫,以及在場館辦展覽,展示自己作品的機會喔!
🐬🦈🐳🐋❄🌊🎄🥭🍅🍻👘🍂🍁🌾

【跨時空對話,閱讀臺北城】系列活動|北門紅故事現場:走讀城中

December 10-11 , 2022

位在臺北盆地中心城中區,佇立了許多棟見證歲月流轉的歷史建物,無一不走過輝煌歷史、有著豐富故事。這次「跨時空對話,閱讀臺北城」系列活動,將邀請從小在西門町長大的資深導覽員彭愛倫老師擔任領路人,與大家分享街區裡那些古蹟建築的故事,以及自身在城區裡的生活經驗。

邀請你一起跟著活潑、熱情的愛倫老師,來一趟北門周邊的知性小旅行,聽聽歷史洪流中,那些大城市裡的小故事!💮

–––––––––––––––––––––––––––
🗓日期|12/10(六) 12/11(日)
🕞時間|16:30-18:00
🚶人數|30
🗺路線|臺北記憶倉庫 北門(承恩門) 臺北郵局 撫臺街洋樓 開封街 彰化銀行(原辰馬商會本町店鋪) 重慶南路書店街 城中消防局(日治時代望火樓) 臺北記憶倉庫(館內導覽)

*實際走讀路線將視當日狀況調整
*費用包含講師費、保險、導覽機租借費用
–––––––––––––––––––––––––––
🖋領路人小檔案

彭愛倫 / 資深導覽人員

出生於西門町,體驗過訂製服、享用過波麗路餐廳的美食,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長期擔任西門紅樓街區導覽專任解說員,以及各類型特展導覽人員

 

【跨時空對話,閱讀臺北城】系列活動|手作植物花圈

December 11 , 2022

隨著城市高度發展,自然環境被迫縮減或消失,許多建築與景觀設計師開始思考當代建築如何與植物共生。臺北記憶倉庫戶外廣場,出自景觀建築設計師吳書原 之手,共獲得七座國際景觀設計獎項,透過自然物種的種植與燈光設計,呈現人與環境共好 的樣態,也隱喻變遷下的歷史紋理。

廣場植栽包含迷迭香、狗尾草、 紅花玉芙蓉、狼尾草、粉黛亂子草、細葉芒以及白茅,以狂野中的優雅姿態,打造出屬於臺灣原生、自然奔放的氛圍🎄

藉著場館例行的植栽維護作業,特別邀請到香氛花品牌的徐藝瑄老師,安排一場手作植物花圈 課程,迎接緊接而來佳節。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植物,並讓被修剪的植物以另一種方式展現生命!🏵

🧹本作品非永生花圈,植物主要使用紅花玉芙蓉和迷迭香
🧹請自備剪刀、抹布,怕過敏者建議可帶棉布手套
🧹可自備其他裝飾小物
🧹維護環境整潔,一起上課一起下課
–––––––––––––––––––––––––––
🗓日期|12/11 (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臺北記憶倉庫戶外廣場
🚶人數|10
🌊流程|廣場植栽與花圈植物特性介紹 小組示範 動手作花圈 與成品合照

【跨時空對話,閱讀臺北城】系列講座|進臺北城說宜蘭廟事

December 18 , 2022

17世紀大量漢人渡海來臺進到臺北盆地,來自各區的的人們有著異同的生活背景,移墾過程中,除了將各地建築與文化特色帶進臺灣,「信仰」也成為重要的心靈慰藉。廟宇作為信仰中心及紀念性建築,遍佈在這片土地上的廟宇建築中,也留有不同族群的風格印記。

18世紀中,漳泉械鬥頻繁衝突下,讓臺灣各區域的開墾更加頻繁,鄰近臺北盆地的宜蘭平原,隨後也成為漢人墾拓的聚居地。因信仰而成的聚落,也形塑了宜蘭廟宇建築的營建體系脈絡。若花時間仔細端詳蘭陽平原上的傳統廟宇,可以看到匠師隱藏在不同時期廟宇建築與裝飾中所深藏的文化密碼與創意。

本次講座講者蔡明志老師,宜蘭人,現職為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副教授,亦在羅東社區大學開設「來聽老厝講故事」課程。蔡老師將與大家分享對於宜蘭清代到日治時期,傳統廟宇建築的觀察與有趣的發現。

【跨時空對話,閱讀臺北城】系列講座|城中歲月:老照片看臺北城今昔

December 11 , 2022

臺北建城至今百餘年裡,經歷了不同的管理政權,城市裡的建築與現代化建設也不斷的更迭與演進。隨著社會變遷與產業結構轉變,臺北城的商業發展重心逐漸東移,大大改變了西區的樣貌,也封存了各個時期居住於這座城市中,人們的生活軌跡與故事。

武昌街曾是名醫街、城中市場的轉型、臺灣省城隍廟建築外觀的轉變,以及在民國5060年代繁華一時的中華商場。現在的臺北城,不只是臺灣百年經典建築的縮影,更匯集了不同時代的城市記憶,值得我們細細回味。

居住於城中區70年的何良正老師,懷著對臺灣古蹟與建築的濃厚熱情,以中、英、日、臺四種語言為國內外民眾導覽、說故事。城內空間樣貌的保留與轉變,無一不是何老師的日常生活記憶。藉著北門紅文化市集的特別時刻,讓我們跟著這座城市博物館的資深導覽員,透過私藏老照片,一起追憶臺北城的風華歲月!

【跨時空對話,閱讀臺北城】系列講座|圖說臺北城

December 16 , 2022

臺灣這片土地歷經不同時期統治者的政權移轉,無論是官府建築或隱藏在常民生活中的老街屋,都曾發展出多樣的面貌。而仍保留至今的老舊建築,如清朝的古廟、日治時期的洋樓與宿舍空間,以及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眷村與街屋,都承載了當時的文化、價值與美學觀。

出身自建築暨都市設計、古蹟保存背景的徐逸鴻老師,在古建築領域已耕耘二十餘年,不只擅長描繪老城區、老舊街屋與建築的立面細節,同時也出版《圖說清代台北城》、《圖說日治台北城》等三本書,試圖重現臺北城從無到有的建設過程。

本次以「圖說臺北城」為題,讓我們透過出自徐逸鴻老師之手的手繪建築作品,一窺臺北城內不同時期各有的獨特建築樣貌與元素!

【跨時空對話,閱讀臺北城】系列講座|老屋時態

December 10 , 2022

一座歷史建築的生命能夠延續多久呢?

許多人喜歡老房子,有些人被老舊建築的外觀、工法、特殊的建築元素吸引;有些人則喜歡老舊建築的歷史故事與空間中的生活痕跡。而老屋的保存不只是建物外觀與物件的保留,更是空間生命得以延續、疊加更多故事的象徵。

本次講座邀請到高雄「老屋顏工作室」的楊朝景老師,將以「老屋時態」為題,從臺灣各地老式建築的美學起頭,與大家分享各處老房子的故事,細細品味臺灣老屋的前世今生!

【跨時空對話,閱讀臺北城】系列講座|漫遊一趟,城中日治近代建築

December 04 , 2022

臺北 城中 日式建築

行走在臺北城內,可以從許多老舊建物的塔樓、拱圈及騎樓等建築式樣的設計,感受日式建築的風格。在歷史的洪流中,城中區見證了 #臺北的繁華起落,而歷史建物的存留不只構築了城市景觀,也聚集了臺北城深厚的 文化底蘊。

馬關條約到二戰結束的這五十年間,日本政府透過計畫性地改造都市環境,諸如拆除舊有城牆與城門、設置現代行政官署與統治機構、引進西方風格的建築式樣等方式,不只實質的建設,對於臺灣都市與建築的發展更是帶來重大影響。

本次講座邀請到曾出版《跟著日本時代建築大師走:一次看懂百年台灣經典建築》及《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兩本書的作者—吳昱瑩老師,帶大家從建物構造與細節認識臺北城中區經典日式建築。

【跨時空對話,閱讀臺北城】系列講座|臺北城建築的時空旅

December 03 , 2022

清末建造的臺北舊城,由五座城門與四段城牆所構築,是為當時的政經中心;到了日治時期因總督府的市區改正計畫,西門與其中四座城牆均遭拆除。而後在經歷國民政府來臺後,經濟起飛的年代,臺北的發展重心逐漸東移。 

現今臺北城的城廓雖已不存在,但舊有城區內仍有許多重要政府機關,臺北車站也仍舊扮演著臺北首要交通樞紐的角色。在城內行走時,也依稀可從保留至今的城門、街道與周邊建築的樣貌推敲一百多年前臺北城的城區範圍。

本次講座將邀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楊甯堯講師,帶大家從臺北城內不同時期建築的樣式和構造,回溯建築與這座城市交映而成的歷史故事。

【跨時空對話,閱讀臺北城】系列講座|古建築,新生命

November 20 , 2022

老建築 新靈魂的無限可能

座落於大稻埕的迪化二〇七博物館,在2022年8月底熄燈前的五個年頭裡,背負著成為「社區博物館」的使命,以切身的常民生活文化為主軸,展出老舊建築元素、生活物件等主題展覽。

在臺北這座新舊交融的城市中,透過展覽訴說著老臺北城歷史故事的迪化二〇七博物館,在化身說書人的同時,也與來訪的旅客相互交映出一段段新的故事。

本次講座邀請到曾擔任迪化二〇七博物館館長的華安綺女士,與大家分享如何從空間經營與展覽策劃的方式,為古建築注入新生命,為歷經一甲子的老宅開啟第二春!

【跨時空對話,閱讀臺北城】系列講座|建築裡的生活文化

November 06 , 2022

一棟歷史建物能夠告訴我們什麼故事?
 
臺北城自清代建城以來,歷經統治更迭與城市現代化的脈絡發展,造就城市中高樓大廈與歷史建築群並存的都市景觀。而這些歷史建物除了透過修復技術,得以將建築外觀留存或以原貌重現,也能夠從建造工法與文獻史料認識建築空間的用途,以及不同時期人們的日常互動,和其與建築交織而成的空間記憶。

本次講座將邀請以傳統建築教育推廣為使命的鄭勝吉老師,與我們分享隱藏在建築外觀下,不同時代中人們的傳統文化與生活風俗。
 
#臺北城故事請慢用 #臺北我的家

【跨時空對話,閱讀臺北城】系列講座|旅建築,高石大叔的臺北足跡

October 29 , 2022

高石組與臺北城建築群的前世今生
 
十九世紀末期,來自日本九州的高石忠慥先生,1896年抵達臺灣後,在營造商「大倉組」(今大成建設)底下擔任主任一職。四年後自立門戶,自組「高石組」,在高石忠慥先生1922年去世前,參與了臺灣許多大型土木建築的建造過程,包含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工程等。

而1910年興建的高石組辦公室,就選址在當時北臺灣政經中心的北門一隅,彰顯其地位與影響力。隨著時序流轉,如今建築本體成為市定古蹟「撫臺街洋樓」,見證了臺北城百年來的景觀變遷。

本次講座邀請到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的黃俊達副秘書長,來與大家分享高石組在臺經手的重要建築營造案,以及隱藏在建物壯麗外觀下的故事。 

隘勇線下的鎮魂歌 | 遭逢滅社的七腳川事件

September 18 , 2022

北門紅講座
【隘勇線下的鎮魂歌 | 遭逢滅社的七腳川事件】

日本統治臺灣期間,在東部土地大量劃設隘勇線以取得山林資源。其中,被日人徵用駐守在北埔隘勇線的南勢阿美族七腳川社人,因勞役不公和薪資問題對日人有多方不滿,相偕逃至山區,並與警方爆發衝突。經過多次談判失敗,日方認定此衝突為全社引起的不服從暴動,便決定對七腳川社採滅族行動,具有400多年歷史的七腳川社即遭逢滅社。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的林素珍老師,將與大家分享從1908年始,歷經六年之久「七腳川事件」的始末,討論日本政府是在什麼樣的治理困境與國際壓力下,改變理番政策、快速推進隘勇線,爭奪原住民族的土地與資源。而在此次事件後,七腳川社人的生活領域與傳統文化發生了什麼轉變?七腳川社後裔又是如何建構其族人歷史與對部落意義的認識?

【北門紅 x 邊邊座談】 Takis、Ngasal與新生命 - 養老(Yulu)部落裡的女力行動

September 11 , 2022

養老部落在哪裡,適合養老嗎?快來參加這場活動,解開你的疑惑。除了山胡椒馬告,你還知道哪些山字輩的原住民香料?
 
這次的講座,由北門紅與邊邊女力協會合作,將帶來食食課課「她的記憶心聲 你的餐桌新語」主題活動。依著北門紅文化市集8、9月份「臺北『原』來如此」的主題,邀請到嫁到泰雅家庭的客家人ina,以及她愛開玩笑也愛下廚的老公,帶你看見今年新竹尖石後山養老部落yaya家門前,收穫豐碩的小米穀倉。
 
中秋連假最後一日,快來聽聽養老部落的幸腕與比令聊聊部落裡的性別觀察,以及家人間如何彼此給力,以行動喚起部落族人意識,共同構築讓孩子們能回「家」養老的地方行動。
 
偷偷告訴你們~ 現場參與夥伴,將有機會帶一份泰雅香料Hom口味的雪Q餅回家,伴你用味道記憶台灣高山間內斂的泰雅生活文化!
數量有限送完為止唷~

【北門紅講故事 - 原住民繪本導讀】

August 13 - 14 , September 10 - 11 , 2022

2022 北門紅文化市集
【北門紅講故事 – 原住民繪本導讀】
 
回溯臺灣島嶼的歷史,不難發現原住民族在不同地域、時間發展出的多元文化身影,隨著文化敏感度的提升,從原本九族增加為十六個原民族群,每一族之間各有自身的傳統知識及文化特色。從臺北記憶倉庫的地理位置和角色往回看,可見到泰雅族們之於臺北城市的山林記憶。
透過「自然生活.文化尊重.文化認同.文化傳承」等主題的繪本導讀,將原住民族群的生活文化,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帶領大朋友、小朋友一同認識原住民族的文化價值、增進跨族群的相互了解與尊重,並且涵養族群共榮與平等信念,藉以響應原住民族日。
 
第一場|8/13(六)
【《藉著泰雅生活足跡》認識泰雅孩童的山林生活】
由泰雅族兒童繪畫,講述自己在桃園復興區山河之間的生活故事,邀請讀者一起進入書中山林,感受原野自然。
第二場|8/14(日)
【跟著《Luluna. 遷徙》學習文化尊重】
故事講述南投羅娜社區的布農族文化,不同祭典皆蘊含著先人們對環境、對土地、對人之間的尊重與感恩,讓孩童們了解尊重不同文化的重要性。
第三場|9/10(六)
【在《最美的風景》裡思考文化認同】
以督馬斯與比令這一對從小在山裡長大的泰雅族表兄弟為主角,描述了自小玩在一起的兩人,長大後在各自追夢的路上,所遇到的身份與文化認同的故事。
第四場|9/11(日)
【從《泰雅之音》看文化傳承】
敘述瓦旦少年時期,透過親人的教導與觀察學習,在資源匱乏下的成長經歷,以及向傳教士學習使用羅馬拼音記錄泰雅古語,立志傳承恢復傳統文化的過程。

順益台灣美術館 - 彩繪皮革鑰匙圈DIY體驗

September 10 - 11 , 2022

【順益台灣美術館 – 彩繪皮革鑰匙圈DIY體驗】
 
作為臺北記憶倉庫的好鄰居,順益台灣美術館為了9月的北門紅文化市集,特別將美術館最受歡迎的手作課程,帶到市集來與各位大朋友小朋友分享!
繪製屬於自己的獨特紋樣於皮革鑰匙圈上,在中秋月圓之日,留下專屬你和家人的月圓印象吧!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 【露天手作教室 - 薯榔染布袋】

September 10 - 11 , 2022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 【露天手作教室 – 薯榔染布袋】

「薯榔」是什麼?可以吃嗎?
它又生長在哪裡呢?薯榔(tabutabu)是早期台灣淺山地區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其「地下莖」含有豐富的紅色素、單寧酸及膠質,能夠讓自然纖維更加堅韌耐久,也具有防腐、防霉的作用。時常用於漁網、服飾等布料的染色。除了漢民族大量使用,也是原住民族的傳統技藝。

這次北門紅文化市集,我們將邀請李美紅老師,和大家介紹薯榔的植物特性、染液的製作,以及其豐富的文化意涵,並帶領大家體驗薯榔染布的製作方式,完成獨一無二,又實用的束口袋!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 【露天手作教室 - 絲瓜絡香氛片】

September 10 , 2022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 【露天手作教室 – 絲瓜絡香氛片】

絲瓜絡變身乾燥花香氛。天然纖維、可重覆使用的絲瓜絡,不但是清潔的好工具,還能變成香氛小物。

這次的手教室,將由香氛品牌「HOURS 荷露姿」徐藝瑄老師來做分享,除了會介紹天然纖維的特性,還會帶大家運用乾燥花材加以裝飾,再滴上香氛,做成小巧可愛、氣質優雅的香氛小物,送禮自用兩相宜!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 露天手作教室 - 壓克力彩繪畫

September 10 , 2022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露天手作教室 – 壓克力彩繪畫】
 
有沒有繪畫的渴望?
想不想畫出你心裡的色彩?
 
配合臺灣藝術大學107級美術系在職專班於臺北記憶倉庫內的創作展,參觀展覽、完成任務後,即可在小老師的指導下
在石頭、馬口鐵或木塊等小物件上,用壓克力顏料完成你的創作!
 

消失的名字 | 加禮宛事件前的侵略與捍衛

September 04 , 2022

北門紅講座
【消失的名字  |  加禮宛事件前的侵略與捍衛】

清帝國統治台灣時期,1874年發生所謂的牡丹社事件;即琉球人在南台灣遇害,引來日本出兵台灣南部山區原住民部落的軍事行動。事後,清國政府檢討其實施已久的番界政策,認為需將台灣島上原本屬於帝國疆界外的「化外之地」納入疆域,乃發動所謂的「開山撫番」政策。

進入後山奇萊平原的清軍,不時與住在當地的住民發生衝突。1878年,正式演變為清國發動大規模攻勢的戰役,即俗稱的加禮宛事件,或加禮宛戰役。事件牽涉Kaliawan與Takobowan等2個部落;前者屬於今日通稱的噶瑪蘭族人,後者為撒奇萊雅族人。事件名稱加禮宛,即取自Kaliawan此部落名稱。此戰役最終在族人武力不敵的情況下潰敗,部分族人遭到殺害,部分則隱身於鄰近的阿美族人中。

《加禮宛事件》一書,除了從 地理空間上描述噶瑪蘭與撒奇萊雅這兩個族群遷移原因、部落同盟何以形成、社會制度和對外關係外,還特別加入族人後裔的口述訪談。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的康培德老師,以原住民為主體的觀點,以及當地長期的歷史結構與趨勢變化,與我們一起聊「加禮宛事件」的起因、過程、結果與影響。

【域見:淡水河的流轉歲月】特展講座 | 淡水河形成及河港發展

September 03 , 2022

臺北的母親河「淡水河」是如何形成?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時代,河川運輸是北部地區族群之間交通往來、物產運輸重要的網絡,開港通商後也成為重要的貿易通路,對外以海運通往中國與世界各地,對內以河運連結臺北盆地。沿著河川的支流,發展出許多河港聚落與市街,從山林資源運輸的到住民生活日用的轉運交易,水路串連了各地的據點,形成一條繁華的水上產業鏈。
本次講座,我們將邀請杜竹蓀老師,和大家分享「淡水河前世今生及河港發展」。除了我們熟知的新莊、艋舺(萬華)、大稻埕等河港,流域中的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等又有哪些河港據點?這些河港為何興起、如何沒落,又怎麼串連著臺北城市的故事。

裸裸實驗市教育推廣【減碳一起來】

August 20 - 21 , 2022

裸裸實驗市教育推廣【減碳一起來】
 
喜歡來裸裸實驗市的各位,都是怎麼來的呢?
搭公車?搭捷運?還是騎腳踏車呢?
裸裸實驗市就位在一個交通便利的好所在,各式各樣交通工具一應俱全。
本次的教育推廣活動,將會帶大家認識碳排放等節能減碳議題。課程當中,也讓大家與現場攤商互動聊聊,了解各位夥伴們的環境友善小撇步。完成活動後,還能獲得神秘小禮喔!

裸裸實驗市戶外講座 【日常生活中的淨零碳排行動】

August 21 , 2022

裸裸實驗市戶外講座【日常生活中的淨零碳排行動】

什麼是淨零碳排?
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淨零碳排嗎?
這次的講座,我們將邀請綠色和平基金會來和我們分享,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淨零碳排的撇步。綠色和平基金會長期致力於全球環境議題,這次將透過深入淺出的介紹,從溫室效應以及現代氣候變遷的影響,了解碳中和至淨零碳排的過程。

什麼是碳中和 ?
現在全球都在討論的淨零碳排政策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可以如何響應?
趕快來報名參加,
參加裸裸實驗市,
逛市集、聽講座,
為環境友善跨出新的一步!

裸裸實驗市手作工作坊【肖楠小徑餐具製作】

August 20 - 21 , 2022

裸裸實驗市手作工作坊【肖楠小徑餐具製作】

你知道什麼是疏伐木嗎?
修剪下來的樹幹枝條有什麼用途呢?
趕快來報名千載難逢的肖楠小徑餐具製作,
課程中,將透過造林樹種介紹以及取材方式,利用枝葉外觀特性,將疏伐木再製作利用,成為獨一無二的餐具組喔!快來製作自己的餐具吧~

裸裸實驗市【裸裸小書櫃|曬書日:二手書交換計畫】

August 20 - 21 , 2022

裸裸實驗市【裸裸小書櫃|曬書日:二手書交換計畫】

不論甚麼時代讀書都是一件很棒的事!在面對資訊爆炸的當代,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的時間相對變得比較少,而閱讀不僅可以增進思考、豐富想像、提升自我,提供我們不一樣的視角去思考事情!

打開我們的書櫃,有多少書本已經閱讀過了?還有多少沒有閱讀的呢?裸裸邀請您一起來分享好書!
翻翻家裡的書櫃,那本在書櫃裡閒置的、看過的、有趣的、因不想浪費而捨不得丟掉的、可能會有一段時間不會再去翻閱、想分享給其他人但找不到機會的書本們,邀請你一起分享給裸裸的夥伴交換閱讀!一起讀樂樂,分享好故事!

裸裸實驗市【裸裸小衣櫃:二手衣交換計畫】

August 20 - 21 , 2022

裸裸實驗市【裸裸小衣櫃:二手衣交換計畫】
翻開衣櫃,是否有件購買時很喜歡,買完後發現和自己風格或期待不同的衣服?或者不常穿,甚至沒穿過的衣服?又或是因為不想浪費而捨不得丟掉的衣服?

邀請您一起來參與衣服交換行動!
裸裸嘗試透過不同的實驗活動,延長物品的生命週期,再創資源利用的價值。透過你我都有的衣物,期待藉由交換的溫度,代替快時尚衣物的過度消費。

減少,因製造新衣服而產生的污染。
增加,衣服資源被使用的生命週期。

週末假日歡迎來臺北記憶倉庫,幫衣服找新主人,發揮美麗的衣生!

【域見:淡水河的流轉歲月】 特展專場導覽

August 14、20 , 2022

【域見:淡水河的流轉歲月】  特展專場導覽

臺北記憶倉庫「域見:淡水河的流轉歲月」特展,介紹淡水河的水運發展與產業運輸。臺灣山川遍布,先民多利用船隻在水上航行、往來各地。其中,淡水河孕育著北臺灣的沃土,人們在淡水河眾多的支流邊設立村落,到各處進行產業和日用品的轉運交易。早期由水路串通各地的產業鏈。

而水運的交通方式佔據臺灣大部分的歷史段落,直至近百年才漸次被陸運取代。隨著時代演變、政令發展、技術發展等影響,淡水內河也不再具有貿易轉運的功能。本次展覽將帶大家認識淡水河的地理特色、水運發展與產業運輸,反思淡水河水運與當代自身的關係。

這次特展專場導覽,將與大家分享展覽中:淡水河的地理分布、河港的產業運輸、船隻發展和變化、淡水河的興衰,以及水運與當代的反思等五個展區的規劃構思,以及展覽延伸的相關研究資料。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露天手作教室 - 手染皮雕項鍊】

August 13 , 2022

2022 北門紅文化市集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露天手作教室 – 手染皮雕項鍊】

本次露天手作教室,邀請到林瑞玲老師,將以自身40年的手染皮雕經驗傾囊相授,帶領大家學習紅、黃、藍透明手染皮雕夫技巧,並運用皮雕壓畫模具,打印出個人的風格。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露天手作教室 - 黃麻袋植物拓印染】

August 13 , 2022

2022 北門紅文化市集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露天手作教室 – 黃麻袋植物拓印染】

植物也愛溫柔的傾聽,創作品牌「林瑞玲的手」,將透過植物拓印染的專業技法,帶領大家在天然的純麻袋上,以可水洗、重複印染的植物圖騰,留住植物獨特的美麗樣態。

 
 
 

【北門紅戶外講堂 - 台灣原住民南島產經文教關懷協會】

August 13 , 2022

2022 北門紅文化市集
【北門紅戶外講堂 – 台灣原住民南島產經文教關懷協會】
 
台灣原住民南島產經文教關懷協會,秉持友善土地資源、自然有機農、原民青年返鄉、部落文化續延的精神,協同「愛部落社會企業」,以行動進入部落共同永續經巒原鄉產業,藉以感召城市原住民青年返鄉深耕部落。
 
在8/13的北門紅戶外講堂中,林劍萍理事長將分享協會如何推動原住民產業、經濟、文化、教育等關懷活動的計畫,響應台灣原住民族日。歡迎對於原民文創產經推廣、文化教育和原民關懷等議題有興趣的夥伴,來聽台灣原住民南島產經文教關懷協會,如何帶領有共同理念的夥伴,經營多元文化包容在一起的文化社會。
 
 
 

2022 裸裸小書櫃|曬書日。二手書交換計畫

July 16 - 17 , 2022

2022 裸裸小書櫃|曬書日。二手書交換計畫

不論甚麼時代 讀書都是一件很棒的事!
在面對資訊爆炸的當代,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的時間相對變得比較少,而閱讀不僅可以增進思考、豐富想像、提升自我,提供我們不一樣的視角去思考事情!

打開我們的書櫃,
有多少書本已經閱讀過了?
還有多少沒有閱讀的呢?
裸裸邀請您一起來分享好書!

翻翻家裡的書櫃,那本在書櫃裡 閒置的、看過的、有趣的、因不想浪費而捨不得丟掉的、可能會有一段時間不會再去翻閱、想分享給其他人但找不到機會的 書本們,邀請你一起分享給裸裸的夥伴交換閱讀!一起讀樂樂,分享好故事!

「知識就是力量」
透過閱讀讓知識產生力量
透過閱讀讓書本擁有價值
透過交換與分享,減少資源浪費與製造污染,增加書籍使用的生命週期,讓知識與價值得以延續,一起傳遞知識的力量吧!

2022裸裸實驗市|裸裸小衣櫃:二手衣交換計畫

July 16 - 17 , 2022

2022裸裸小衣櫃|衣衣不捨。交換計畫
 
\衣櫃裡『閒置』衣服/
翻開衣櫃,是否有件… …
 

○ 購買時很喜歡,買完後發現和自己風格或期待不同的衣服
○ 不常穿、甚至沒穿過的衣服
○ 因為不想浪費而捨不得丟掉的衣服
邀請您一起來參與衣服交換行動!
裸裸嘗試透過不同的實驗活動,延長物品的生命週期,再創資源利用的價值。透過你我都有的衣物,期待藉由交換的溫度,代替快時尚衣物的過度消費。

減少,因製造新衣服而產生的污染
增加,衣服資源被使用的生命週期

週末假日歡迎來臺北記憶倉庫

幫衣服找新主人,發揮美麗的衣生~

《與野共生》展覽講座

July 16, 2022

《與野共生》 展覽講座

【永續未來的想像打破了全面僵固的水泥】

臺灣地質年輕又位於菲律賓及歐亞板塊聚合處,導致地質相當脆弱。為保全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是國家重要設施,早期工程考量對應天災的強度,經常大量使用混凝土構造物。

以當代社會的觀點回望,更顯出了人文與生態關懷的議題。因此生物多樣性與人和環境互動的關係,便成了防災災害工程邁向永續的趨勢。

【一起認識與自然重修舊好的友善工程】

《與野共生》一書,收錄了全臺16個案例,解說林務局在山林治理中,如何從過去以對象保全核心的工程治理調整至如今兼顧社會、經濟與生態的永續工程,並且嘗試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照片及插畫,讓讀者們可以無門檻的了解環境背景、工程施作緣由以及其對應的生態友善措施。

【讓環境再次演替自然綻放】

在傾聽山林和各方聲音的過程中,多元思維模式和多方立場表述,更是顯而易見。本次#分享會,將邀請本書的主編,也是景澤創意 吳思儒執行長,以自身人文、生態、工程、生態跟管理的跨域學習工作經驗觀點,分享編輯過程中,觀察不同價值之間的對話與融合。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露天手作教室 - 花花手機繩】

July 10, 2022

2022 北門紅文化市集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露天手作教室 – 花花手機繩】
 
在這個生活步調快速的時代裡,試著放慢生活步調,嘗試以往沒有體驗過的事物,
也許會在這些平凡簡單的事物裡發現,豐富生活的小確幸。
編織體驗課無需任何基礎,「Hola Macrame 編織美學&露營租借」的老師,將帶領大家在單純的體驗中,編織屬於自己的療癒小物。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露天手作教室 - 彩虹鑰匙圈】

July 10, 2022

2022 北門紅文化市集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露天手作教室 – 彩虹鑰匙圈】
 
在這個生活步調快速的時代裡,試著放慢生活步調,嘗試以往沒有體驗過的事物,
也許會在這些平凡簡單的事物裡發現,豐富生活的小確幸。
編織體驗課無需任何基礎,「Hola Macrame 編織美學&露營租借」的老師,將帶領大家在單純的體驗中,編織屬於自己的療癒小物。

【北門紅戶外講堂 - SUPER教師黃小萍】

July 09, 2022

2022 北門紅文化市集
【北門紅戶外講堂 – SUPER教師黃小萍】
 
本次小講堂邀請到擁有高度教育熱誠、並嘗試透過各種實驗翻轉教學的萬芳高中歷史科黃小萍老師,分享如何從社會教育的角度,帶領學生穿越古今,學習和過去文明對話,並思考重新定義文化資產場域的過程。歡迎對無圍牆博物館、翻轉教室、翻轉教學等議題有興趣的夥伴,來聽小萍老師如何引領學生們在教室之外,挖掘社區角落裡蘊藏的歷史與人文,讓文化資產充滿生命力。

【北門紅帶你去郊遊 - 北門周邊街區走讀】

July 09 - 10, 2022

2022 北門紅文化市集
【北門紅帶你去郊遊 – 走讀活動】
 
來到舊臺北城,散散步、聽故事,一起認識北門內外的過去與未來

讓我們一起回到舊臺北城,看看街景,走入人群。出了北門,走出城外,一片車水馬龍中,眼前是川流之中的小島-臺北記憶倉庫,在新舊交融中,述說過去與未來。
 
路線:臺北記憶倉庫一樓集合 → 清代機器局四進衙門(北門站1號出口)→ 北門(承恩門)→ 北門郵局車寄 → 經過忠孝西路(舊三線道)→ 臺北記憶倉庫(場館介紹及特展導覽)
[實際走讀路線將視當日狀況調整]
 

【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系列講座|域見:從水資源開發看流域地景變遷

June 19, 2022

【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系列講座
域見:從水資源開發看流域地景變遷
 
臺北記憶倉庫「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主要展出1900年代以降,石川欽一郎與其學生李石樵、李梅樹等臺灣本土畫家,以北臺灣流域風光為題材的寫生作品。
 
特展依據畫中風景位於淡水河流域上下游之空間關係進行畫作的配置,勾勒出 1900 年代以來北臺灣流域 環境及周邊地景變遷過程,探討流域與物產貿易、交通運輸、日常之間的關係。透過展覽中臺灣本土畫家的多幅畫作,能夠一窺上一個時代的產業與生活面貌。
而這次【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系列講座特別邀請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吳思儒執行長進行分享。
吳思儒執行長多年來持續關注人文與生態永續議題,並長期投入淡水河流域周邊濕地生態調查、經營管理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並開展相關公民行動與環境教育計畫。
本次演講將分享水資源開發對於淡水河流域地景變遷的影響,探討人類行為如何造成地景樣貌的改變,以及流域環境在人類文明發展下所帶來的衝擊。
 

2022 裸裸小書櫃|曬書日。二手書交換計畫

June 18 - 19 , 2022

2022 裸裸小書櫃|曬書日。二手書交換計畫

不論甚麼時代 讀書都是一件很棒的事!
在面對資訊爆炸的當代,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的時間相對變得比較少,而閱讀不僅可以增進思考、豐富想像、提升自我,提供我們不一樣的視角去思考事情!

打開我們的書櫃,
有多少書本已經閱讀過了?
還有多少沒有閱讀的呢?
裸裸邀請您一起來分享好書!

翻翻家裡的書櫃,那本在書櫃裡 閒置的、看過的、有趣的、因不想浪費而捨不得丟掉的、可能會有一段時間不會再去翻閱、想分享給其他人但找不到機會的 書本們,邀請你一起分享給裸裸的夥伴交換閱讀!一起讀樂樂,分享好故事!

「知識就是力量」
透過閱讀讓知識產生力量
透過閱讀讓書本擁有價值
透過交換與分享,減少資源浪費與製造污染,增加書籍使用的生命週期,讓知識與價值得以延續,一起傳遞知識的力量吧!

2022裸裸實驗市|裸裸小衣櫃:二手衣交換計畫

June 18 - 19 , 2022

2022裸裸小衣櫃|衣衣不捨。交換計畫
 
\衣櫃裡『閒置』衣服/
翻開衣櫃,是否有件… …
 

○ 購買時很喜歡,買完後發現和自己風格或期待不同的衣服
○ 不常穿、甚至沒穿過的衣服
○ 因為不想浪費而捨不得丟掉的衣服
邀請您一起來參與衣服交換行動!
裸裸嘗試透過不同的實驗活動,延長物品的生命週期,再創資源利用的價值。透過你我都有的衣物,期待藉由交換的溫度,代替快時尚衣物的過度消費。

減少,因製造新衣服而產生的污染
增加,衣服資源被使用的生命週期

週末假日歡迎來臺北記憶倉庫

幫衣服找新主人,發揮美麗的衣生~

文化觀察者 | 栖來光筆下的臺日交錯性格

June 18, 2022

2022 北門紅文化市集
北門紅講座 
【文化觀察者 | 栖來光筆下的臺日交錯性格】
 
北門紅講座將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展開,試圖引領民眾認識,逐漸隱沒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下的多元文化性格。
講座邀請在台16年的日籍文筆作家栖來光女士,以近期出版的書籍為題,從社會與文化的角度來分享臺灣與日本文化的多元、相似與相異之處,以及以另一個國家的文化做為書寫對象的思考歷程。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露天手作教室 - 輕黏土玩偶】

June 12, 2022

2022 北門紅文化市集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露天手作教室 – 輕黏土玩偶】】
 
融入民間工藝 給玩偶添一份文化味
捏麵人,俗稱「捏米江人」,起源於三國時期的祭祀方式,後逐漸演變成民間工藝,造型也隨之多樣化。
本次活動邀請到「艾思里藝術工作室」的老師,帶領大家認識傳統工藝。
以不可食用的輕黏土為材料,搭配捏麵人技法,製作出屬於你的吊飾小潮物,讓玩偶不只可愛,也很有老味道!

北門紅的時光之旅|文化多樣性小祕辛

June 11 - 12, 2022

2022 北門紅文化市集
【北門紅的時光之旅 – 文化多樣性小祕辛】
 
北門紅將學習內容融入小遊戲,並從這個地區的歷史脈絡、臺北記憶倉庫周邊環境的發展歷程切入,帶出周邊道路發展、都市變遷,以及日本時代所帶來的文化影響,讓大家對文化多樣性和全球化概念,有何差異、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有初步認識。
 
如果想知道文化多樣性的秘密,就在6/11(六)、6/12(日)午後,來臺北記憶倉庫,在文化市集裡跟北門紅玩遊戲,就可以知道更多事情囉!
 

裸感生活主題講座|WoMen 我們可以! 守護一個地球

May 22, 2022

|WoMen 我們可以守護一個地球|
 
為何要在環境友善中看見性別?
當環境議題成為全球任務時,WoMen 如何共同參與?
 
日常生活中,女性使用的許多化妝品、衣物、經期用品等都與環境議題息息相關。透過這次合作,讓更多女性關注永續時尚、使用零慘忍化妝品、重複使用經期用品、選購無包裝商店採購居家清潔品等,提升環保意識。
 
同時,在環境科學推進、海洋/陸地生態保育、永續能源教育推廣等,也已經有許多女性的身影,除了讓她們被看見成為每個女孩未來榜樣,更希望呼籲每一個 WoMen 加入這場「WoMen 我們可以守護一個地球」行動!
 

2022 裸裸小書櫃|曬書日。二手書交換計畫

May 21, 2022

不論甚麼時代 #讀書都是一件很棒的事!
在面對資訊爆炸的當代,我們能夠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的時間相對變得比較少,而閱讀不僅可以增進思考、豐富想像、提升自我,提供我們不一樣的視角去思考事情!

打開我們的書櫃,
有多少書本已經閱讀過了?
還有多少沒有閱讀的呢?
裸裸邀請您一起來分享好書!

北門紅帶你交朋友|臺北記憶倉庫五感體驗導覽

May 14 - 15, 2022

2022 北門紅文化市集
【臺北記憶倉庫五感體驗導覽】
不一樣的導覽及體驗,走進臺北記憶倉庫
 
如何透過五種感官來體驗導覽呢?趕快來臺北記憶倉庫,讓我們用眼睛、耳朵、鼻子、舌頭以及身體的感受,經由不一樣的解說,觀察建築、聽聽城市的聲音、聞聞木頭的香味、品嘗雞蛋糕,融入過去的歷史脈絡,來體驗這座充滿生命力的場館吧!
 

北門紅帶你去郊遊|臺北城古蹟群走讀

May 14 - 15, 2022

2022 北門紅文化市集
北門紅帶你去郊遊【臺北城古蹟群走讀】
 
來到舊臺北城,散散步、聽故事,一起認識北門內外的過去與未來
 
你知道臺北火車站附近有哪些歷史建築嗎?讓我們一起回到舊臺北城,看看街景,走入人群。出了北門,走出城外,一片車水馬龍中,眼前是川流之中的小島-臺北記憶倉庫,在新舊交融中,述說過去與未來。
 
路線:臺北記憶倉庫(館內導覽)-清代機器局四進衙門(北門站1號出口)-北門(承恩門)-北門郵局車寄-經過忠孝西路(舊三線道)-地下街(舊臺北城牆建材展示)-臺北記憶倉庫(用古蹟雞蛋糕及互動小遊戲)
[實際走讀路線將視當日狀況調整]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露天手作教室 - 纏繞春仔花

May 14, 2022

北門紅帶你玩創藝【露天手作教室 – 纏繞春仔花】
透過傳統工藝,創造生活新美學。
 
具有悠久歷史的纏花,又稱春仔花,源自閩南地區特有的花飾工藝。結合剪紙、編織和刺繡,加上纏、繞、綁等技巧,使其成為富有臺灣傳統色彩的飾品之一。
 
本次活動邀請到「搞怪女孩纏花手作」的江若星老師,將帶領大家認識傳統工藝,體驗「纏花刺繡」技法,並製作屬於自己的纏花小物!
 

【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系列講座|光環外的另一顆星—李澤藩用水彩「洗」出的流域風景

May 15, 2022

【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系列講座
光環外的另一顆星—李澤藩用水彩「洗」出的流域風景
 
本次臺北記憶倉庫「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特別與李澤藩美術館合作,於戶外廣場展出1950年至1970年間,臺灣前輩藝術家李澤藩描繪淡水河流域風光的畫作。在不同時期的畫作中可以看見雖然藝術家早期受到老師石川欽一郎的影響,但漸漸地發展出獨特的水彩技法「洗畫」與不同的色調運用,將藝術家心中的臺灣風土記憶與河流風景鮮明地呈現在一幅幅畫作中。
 
本次講座邀請到璞心藝術負責人蔡沛瑾老師,將從藝術家李澤藩向老師的技法學習與自身摸索與觀察中,找出呈現臺灣河流生活印象的繪畫手法出發。一同探討藝術家在細膩思考、重複洗畫中,營造出具量感與質感的靜謐畫面。
 

【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系列活動|域見:淡水河流域的人文生態故事

May 13, 2022

臺北記憶倉庫「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主要展出1900年代以降,石川欽一郎與其學生李石樵、李梅樹等臺灣本土畫家,以北臺灣流域風光為題材的寫生作品。
 
特展依據畫中風景位於淡水河流域上下游之空間關係進行畫作的配置,勾勒出 1900 年代以來北臺灣流域 環境及周邊地景變遷過程,探討流域與物產貿易、交通運輸、日常之間的關係。透過展覽中臺灣本土畫家的多幅畫作,能夠一窺上一個時代的產業與生活面貌。
 
而這次【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系列講座特別邀請到目前於社區大學開設多堂河川生態課程的陳建志老師進行分享。多年來關注淡水河流域與周邊環境,且帶領走讀活動經驗豐富的陳建志老師,長時間致力於促進人與河川之間的情感連結與認同。在演講中將會從近幾年對於淡水流域的人文與生態觀察與關懷作為出發,以更貼近的生活的角度分享,在大環境的改變之下人們如何與淡水河以及自然環境進行互動。
 

【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系列講座|海山地區三井、茶業與流域變遷的故事

April 30, 2022

臺北記憶倉庫「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主要展出1900年代以降,石川欽一郎與其學生李石樵、李梅樹等臺灣本土畫家,以北臺灣流域風光為題材的寫生作品。
 
1920年代,日本總督府在臺扶植日本三井集團「三井合名會社」於三峽地區設立製茶工廠,從事茶葉產銷貿易。三峽產的茶葉經由三峽河、大漢溪、淡水河水路及鐵路運送至臺北加工、出口到全世界,於是三峽成為當時臺灣茶業重鎮。三峽,這片由大漢溪與三峽河沖積形成的土地,不僅見證了日本時代臺灣茶業發展歷史,也孕育出臺灣前輩藝術家李梅樹。
 
本次講座邀請到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暨海山學研究中心主 洪健榮老師,以其對於海山地區的研究專業,帶民眾認識日本時代三井集團對於三峽地區茶業、貿易運輸的影響,回溯海山地區產業貿易與流域變遷的故事。
 

【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系列講座|淡水河流域的歷史航照

April 29, 2022

臺北記憶倉庫「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主要展出1900年代以降,石川欽一郎與其學生李石樵、李梅樹等臺灣本土畫家,以北臺灣流域風光為題材的寫生作品。透過畫作賞析一睹河道上帆船迎風前行、婦女聚集河邊洗衣的民生風景,以及港灣旁工廠林立、蒸氣輪船停泊卸貨等不同時代的北臺灣流域風貌,以及地景地貌的改變。
 
配合這次展出,策展團隊規劃相關主題的系列講座,期望從美術賞析、生態環境,以及空間地景等不同主題,提供觀眾更多觀賞視角。此次講座邀請到作家黃同弘,將從淡水河流域的歷史航照圖,細細解析城市發展、人文與環境的變遷歷程,重返歷史上的動人地景。
 

【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系列講座|當你想家時,只要看看這些畫 —— 李澤藩與淡水河的對話

April 23, 2022

本次臺北記憶倉庫「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與李澤藩美術館合作,於戶外廣場展出1950年至1970年代間, 臺灣前輩藝術家李澤藩描繪淡水河流域風光的畫作。從藝術家的創作中,可以看出李澤藩師承自西畫家石川欽一郎,一生堅持以水彩創作不輟,卻也不斷嘗試、運用新技法,樹立自身藝術風格的過程。

本次講座邀請璞心藝術負責人 蔡沛瑾老師,將從藝術家李澤藩的人文關懷面向作為主軸,分享與石川欽一郎的師生互動,從年少到年老、從小幅到大幅、從現實到記憶裡。一位長期沈潛、守住鄉土質樸耿介的他,終生追尋的信念為何?

【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系列講座|李梅樹與三峽河

April 09, 2022

臺北記憶倉庫「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與李梅樹紀念館合作,於戶外廣場展出1930年代至1981年間,臺灣前輩藝術家李梅樹描繪淡水河、三峽河流域風光的畫作。
 
從年少至晚年的創作中,可以看出赴東京美術學校求學對於李梅樹一生追求「寫實」藝術風格的影響,也體現出藝術家對於家鄉三峽深刻的在地情感及鄉土關懷。
 
這次【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系列講座特別邀請到李梅樹紀念館執行長李景文先生,以藝術家李梅樹在臺灣接觸西方繪畫、決定赴日學習西洋美術的經歷開始,透過藝術家早中晚期的藝術作品欣賞,分享李梅樹與三峽河的故事。

《編年台北》我的編年詩 您的臺北城 |講座分享

April 03, 2022

《編年台北》以「時間」為度量,記錄臺北在二戰之後的步履和事蹟。在詩題處除了點出年份,也以提綱式的標題,讓讀者可以「按年索驥」,看到創作者摘錄臺北曾經發生事件與詩作。
 
全書共有七十五首詩。本次詩集展,我們與《編年台北》詩集作者–丁威仁老師合作,挑選其中十五首,與臺北記憶倉庫週邊空間記憶相關的詩作。
本次「臺北小詩繪–書寫工作坊」邀請《編年台北》詩集作者–丁威仁老師,帶領大家認識「地誌詩」,並練習從置入臺北意象、個人情感書寫等,完成文字書寫創作。
 
現場還可加購,小詩繪客製帆布袋!DIY將自己的詩作轉印為超實用環保袋。
 

域見:流域時空之旅|域見:畫作導覽及浮水染手作體驗

April 02, 2022

臺北記憶倉庫「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主要展出1900年代以降,石川欽一郎與其學生李石樵、李梅樹、李澤藩、陳澄波、陳植棋等臺灣本土畫家,以北臺灣流域風光為題材的寫生作品。透過畫作勾勒出1900年代以來北臺灣流域環境及其周邊地景變遷,如:河道上帆船迎風前行、婦女聚集河邊洗衣的民生風景,以及港灣旁工廠林立、蒸氣輪船停泊卸貨等不同時代的北臺灣流域風貌。
 
本次「畫作導覽及浮水染手作體驗」活動與順益台灣美術館合作,將透過兩個場館的導覽,帶大家一賭由順益台灣美術收藏的石川欽一郎畫作原件,以及臺北記憶倉庫「域見:流域時空之旅」展覽,最後一起動手玩顏色,體驗「浮水染」手作,製作獨一無二的零錢包。

《編年台北》臺北小詩繪|書寫工作坊

March 19, 2022

《編年台北》以「時間」為度量,記錄臺北在二戰之後的步履和事蹟。在詩題處除了點出年份,也以提綱式的標題,讓讀者可以「按年索驥」,看到創作者摘錄臺北曾經發生事件與詩作。
 
全書共有七十五首詩。本次詩集展,我們與《編年台北》詩集作者–丁威仁老師合作,挑選其中十五首,與臺北記憶倉庫週邊空間記憶相關的詩作。
本次「臺北小詩繪–書寫工作坊」邀請《編年台北》詩集作者–丁威仁老師,帶領大家認識「地誌詩」,並練習從置入臺北意象、個人情感書寫等,完成文字書寫創作。
現場還可加購,小詩繪客製帆布袋!DIY將自己的詩作轉印為超實用環保袋。
 

【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系列講座|陳澄波筆下的淡水河

March 12, 2022

本次臺北記憶倉庫「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合作,於戶外廣場展出1930年代,臺灣前輩藝術家陳澄波描繪淡水河流域風光的《臺北橋》、《滿載而歸》、《淡水夕照》等三幅畫作。
 
本次講座邀請到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張哲維老師,從臺灣前輩藝術家陳澄波的畫作出發,分享陳澄波走訪淡水、繪畫寫生的系列作品,介紹淡水河流域畫作中描繪人文建築、自然環境的元素,帶領觀眾透過藝術家的視角與不同時空的淡水河相遇。
 

【域見:流域時空之旅】特展系列講座|石川欽一郎與學生們的流域風景寫生

March 06, 2022

本次臺北記憶倉庫「域見:流域畫作時空旅」主要展出1900年代以降,日本西畫家石川欽一郎與其學生李石樵、李梅樹、李澤藩、陳澄波、陳植棋等臺灣前輩藝術家,以北臺灣流域風光為題材的寫生作品,透過畫作呈現不同時代的北臺灣流域風貌。本次演講與順益台灣美術館合作,邀請臺灣美術史學者李欽賢老師,分享石川欽一郎於1907年至1932年間,兩度來臺從事美術教育,引進西洋繪畫觀念與技法,帶領學生寫生、記錄臺灣風土民情的故事,透過石川欽一郎與學生們的流域風景寫生作品,遇見不同時空的淡水河流域風景。

編織系列|棉繩室內拖

February 26, 2022

為回應資源永續、環保再生等主題,我們希望透過再生藝術,讓展覽中所使用的材料,在結束任務後能有再利用的機會,同時也藉由工作坊的延續,創造另一種觀展記憶。

運用棉繩,以「編與繞」技法方式製作而成,成品為略有硬度的室內拖,適合12歲以上,有耐心且願意挑戰的學習者。

身體的記憶|紅酒瑜伽

February 25,2022

一起在百年倉庫裡,大口呼吸原木香氣, 享受紅酒配瑜珈帶來的雙倍放鬆與平靜。

北門紅|街區串連集章活動

December 17,2021 -February 20,2022

《北門紅》以紅牆與紅磚建築文字建築為主題,串聯附近特色商圈,回顧老臺北的歷史痕跡,也創造北門與周邊街區的興盛榮景。

「北門」作為臺北城的城牆門戶,是保衛著這片土地的重要守護者。即使城牆早已拆除,但北門見證了臺北過去的發展,也記錄了城市的歷程與故事。
《北門紅》活動將帶領大眾進入附近的特色商圈,一同發掘更多臺北的城市魅力。

編織系列|棉繩水壺袋

February 12, 2022

為回應資源永續、環保再生等主題,我們希望透過再生藝術,讓展覽中所使用的材料,在結束任務後能有再利用的機會,同時也藉由工作坊的延續,創造另一種觀展記憶。

運用棉繩,以簡易的「編與繞」技法,做成兼具環保又實用的水壺袋,適合12歲以上對編織有興趣的初學者。

倉庫學堂|茶金歲月講座

January 21, 2022

位在新竹北埔的姜阿新洋樓,曾是臺灣紅茶產業黃金時代的重要推手。
與日本時代三井合名會社,以及戰後的怡和洋行皆有密切的合作關係。
從日本時代一直到1980年代,縱橫商場的姜阿新,其商業經營的歷史同時也正為臺灣政經發展的見證。
茶金電視劇上映後,也讓這段故事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本次倉庫講堂,特別邀請現任姜阿新教育基金會董事的廖惠慶女士,分享新竹茶葉傳的奇故事。

移動記憶|林安泰古厝與新北投車站的移動記憶

December 18, 2021

在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意識尚未普及時,建築師李重耀便因自身對廟宇建築的喜愛與保存古蹟的使命感,投入古建築拆遷重組與維護保存工作。1978年,李重耀接受臺北市政府委託,執行林安泰古厝解體拆除工程,並自創建築構件編碼系統,達成文化資產「易地重建」之創舉。
 
1988年至1989年間,新北投車站能免於拆除命運,成為臺鐵淡水線上唯一倖存的火車站,也是因為建築師李重耀在當時已具有建築保存再利用的觀念,不斷四處奔走為新北投車站請命,並親自負責車站拆遷重組工程,才成功將車站移至彰化重組保存。

移動記憶|藍曬體驗工作坊

December 04, 2021

影印技術尚未發達時,工程製圖透過感光定影來複製圖面,經過描圖、曬圖和薰圖,製作出的圖紙為藍色,故被稱作「藍圖」。在中文的語境中,「藍圖」亦引申為對未來的規劃或構想。

本次「移動記憶」特展,討論的是城市的發展與建設改變的選擇,也是這座城市的集體,對於未來想像——「藍圖」的呈現。

在藍曬工作坊中,想和大家回顧城市的發展歷史,邀請您透過藍曬的體驗,留下屬於自己的「藍圖」,並分享自身的記憶故事。

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系列講座3-從甜柿冠軍到傻瓜農夫:三一農場女主人的故事

October 28, 2021

婦女,在泰雅族的傳統文化中一直處於某種微妙的位置,雖然在公眾場合並不常聽到她們的言論,但卻總是在家計的運籌帷幄上起著整體決策上關鍵的影響力。

這一系列的泰雅生態故事,我們將邀請尖石鄉的婦女夥伴來分享她們參與在有機農業,自然農法以及傳統小米復育,以及部落文史的整理等工作上的經驗,透過線上分享她們寶貴的經驗。

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系列講座3-鎮西堡部落的TKYW教室返鄉青年的心路歷程

October 21, 2021

婦女,在泰雅族的傳統文化中一直處於某種微妙的位置,雖然在公眾場合並不常聽到她們的言論,但卻總是在家計的運籌帷幄上起著整體決策上關鍵的影響力。

這一系列的泰雅生態故事,我們將邀請尖石鄉的婦女夥伴來分享她們參與在有機農業,自然農法以及傳統小米復育,以及部落文史的整理等工作上的經驗,透過線上分享她們寶貴的經驗。

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系列講座3-小米地景中的泰雅文史:田埔媽媽的種子心願

October 14, 2021

婦女,在泰雅族的傳統文化中一直處於某種微妙的位置,雖然在公眾場合並不常聽到她們的言論,但卻總是在家計的運籌帷幄上起著整體決策上關鍵的影響力。

這一系列的泰雅生態故事,我們將邀請尖石鄉的婦女夥伴來分享她們參與在有機農業,自然農法以及傳統小米復育,以及部落文史的整理等工作上的經驗,透過線上分享她們寶貴的經驗。

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系列講座3-自然農法水蜜桃的故鄉:娬睞婦女的夢想啟程

October 07, 2021

婦女,在泰雅族的傳統文化中一直處於某種微妙的位置,雖然在公眾場合並不常聽到她們的言論,但卻總是在家計的運籌帷幄上起著整體決策上關鍵的影響力。

這一系列的泰雅生態故事,我們將邀請尖石鄉的婦女夥伴來分享她們參與在有機農業,自然農法以及傳統小米復育,以及部落文史的整理等工作上的經驗,透過線上分享她們寶貴的經驗。

換個角度讀歷史|原住民族重大事件系列講座

September 04, 2021

臺北記憶倉庫原為「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是興建於1913-1914年的紅磚建築,也是臺灣少數保留三井集團菱形商標的建物,其位置鄰近臺北與大稻埕車站,反映了當年鐵道配送物資的需求。

當時身為日本三大財團之一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因與日本總督府簽訂土地租賃契約,擁有北臺灣多數山區,如:樟腦、木材、茶葉等經營權。這段歷史影響了大臺北聚落的興盛,也改變了臺灣山林與土地的故事,同時牽絆著臺灣北部原住民的發展與聚落遷徙。

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系列講座2-農業篇

August 12-September 02, 2021

上回我們彷彿走訪森林,從馬告、櫸木、扁柏等臺灣原生植物認識泰雅人與土地的關係。 這次,「泰雅人與生態故事」系列講座2,將再次與臺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 林益仁老師合作,規劃以小米,香菇,桂竹與水蜜桃等四種農作來講述泰雅人的食物地景變遷的故事。 

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Qparung utux (扁柏),是山老鼠的最愛?一個深層生態學的角度

June 24, 2021

主題三【 Qparung utux (扁柏),是山老鼠的最愛?一個深層生態學的角度 】
Qparung,是泰雅人所稱的巨木,而utux則是神靈,Qparung utux是指所有巨木中最為崇高者。無怪乎,成為在台灣山區盜砍林木的山老鼠的最愛。本演講將回到約十年前,發生在宜蘭南山部落後山的一場原住民盜伐扁柏事件。山老鼠,是違法採取國家森林資源的通稱。本演講重點不在於山老鼠如何就逮與伏法,而關注在泰雅族人內部如何處理這種「違法」事件。然後,更重要的是部落之間的資源衝突應該如何和解?Sbalay是泰雅人和解的儀式,本演講將闡述泰雅人的和解真諦與深層生態學的關係。

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Tgbin (櫸木),是優質的木材嗎?一個對災難的另類思考

June 17, 2021

主題二【 Tgbin (櫸木),是優質的木材嗎?一個對災難的另類思考】
Tgbin,是泰雅人對櫸木的稱呼。櫸木,被稱為是台灣闊葉林的五大樹種,一種是不錯的建材。所以,想到櫸木,大概都是跟蓋房子與裝潢有關。但,21世紀初,發生在司馬庫斯的「櫸木事件」當中的那顆櫸木,卻顯著地改變台灣的司法系統對於原民利用自然資源的看法,而這一切都來自於一個颱風。本演講將要講講這段故事中精彩的情節,並且進一步認識泰雅人的世界。 講師:林益仁/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時間:2021.06.17(四)19:00-21:00

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Maqaw (馬告),是調和的香料嗎?一個生態政治的觀點

June 10, 2021

主題一【Maqaw (馬告),是調和的香料嗎?一個生態政治的觀點】
Maqaw(馬告)是泰雅人常用的一種香料植物。但,它也曾經是一個國家公園的名稱。Maqaw,目前已經普遍地出現在料理與飲料當中,成為調和味道的材料。但是在臺灣的生態保育歷史中,馬告確有另一番驚心動魄的故事,本演講將以講者自身的經驗細說這段歷史背後的生態政治故事。

日殖時期大豹溪流域的泰雅記憶

December 27, 2020

日治初期因日俄戰爭與山林資源的取用,「隘勇線」成為帝國治權最前緣的具體象徵,隘勇線推進至何處,總督府掌握的資源即至何處。位於三峽的大豹溪流域,曾是泰雅族大豹社聚落生活的空間,在「理蕃政策」影響下,使大豹社幾近被消滅。

本次講座邀請《橫斷記》、《拉流斗霸: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作者高俊宏老師,以「日殖時期大豹溪流域的泰雅記憶」為主題,分享他多年來投入大豹社事件踏查研究的精彩故事。

臺北如何變身不夜城?從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說起

December 20, 2020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文明初來電》的共同作者王舜薇,帶我們從「水力發電百年記」談起,走過百年的老電廠,除了持續肩負供應電力的任務,也隨時間淬煉出無法量化的文化價值,默默牽起跨越時空的連結。被視為現代化與科技化起點的「龜山發電所」雖然已荒廢多時,近年仍有許多工作者投入文化傳承與保存的任務。除了有形之物的維護,人文與環境教育更需要向下紮根,逐步累積文化深度。

尋河啟事:航照判釋與地理實察

September 27, 2020

聚落與城市的發展與河流息息相關,從生活到生產,從飲食、灌溉、運輸到產業;透過「水路」的探尋,也能讓我們窺探過往發展的軌跡。本次「川流記憶」系列活動特別邀請黃湯姆(黃同弘)老師,將帶領大家從美軍航照與歷史地圖中找尋「水」的痕跡,進而認識臺北城市故事,發現生活空間中有趣而被遺忘的歷史。

來自河川聚落的藍染體驗

August 22, 2020

位於淡水河流域的三峽小鎮,舊名「三角湧」,意為三溪匯流的三角平原。
因當地環境與氣候適合種植大菁,百年前隨著移民移入,也自原鄉引入染布技藝。如今三峽老街的牆樓上,仍可見當年的「染坊」字號,印證了染布業在此的光輝歲月。

本次工作坊邀請「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的夥伴,透過實地體驗操作,將三峽聚落曾經依附自然與河流而誕生的美好工藝介紹給大家。歡迎與我們一同體驗藍染DIY、重新認識當年繁盛一時的染布業,欣賞藍染之美~

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龜山電廠與土倉家族)

August 08, 2020

百年前,出身日本林業家族的土倉龍治郎來到臺灣,在烏來南勢溪流域從事造林事業。而後也嘗試利用溪水推動發電,促成了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的建立。

本次講座邀請新北市文史學會夏聖禮老師,以「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為題,梳理這座發電所的興建背景、引動人物與發展歷程,透過了解水力發電如何為臺北城帶來嶄新的歷史,展望下一個百年。

 

日據時期三井在臺灣北部蕃地的開發

August 01, 2020

殖民時代山林的開發史,都刻寫在土地的記憶中。當年日本總督府授權三井合名會社入山開採林木資源,同時也壓迫限縮了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土地在帝國權力的覆蓋之下,繁榮了軍國主義;卻截斷族群長久以來傳承的文化記憶。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臺灣日本綜合研究所傅琪貽老師,以「日據時期三井在臺灣北部蕃地的開發」為題,探討三井集團在水流東和大板根等區域,對土地採取了何種的開發經營策略,又如何影響在地族群的生存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