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質年輕又位於菲律賓及歐亞板塊聚合處,導致地質相當脆弱,即使沒有人為開發的自然區域,仍然會有土石崩落的自然現象,若對於社會與人民沒有衝擊,多半讓其自然演替與恢復。雖然臺灣地狹人稠,在科技發達的當代,人們學會使用災害潛勢預測等防災方法,設法讓身家財產安全處於趨吉避凶的狀態,但仍有聚落居住於山林間,當涉及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是國家重要設施時,進行相關的工程保護措施也是必不可免的。
在早期,工程考量對應天災的強度,經常大量的使用混凝土構造物,但僅有暫時的保護效能,另外,以當代社會的觀點回望,也顯出了缺乏人文與生態的關懷,因此目前逐漸重視生物多樣性與人和環境互動的關係便成了防災災害工程邁向永續的趨勢。
透過生態檢核和友善措施的機制,針對既有工程設施,擬定生態友善方案,開始逐步修復與環境的關係。工程施作前邀請專家、在地民眾共同討論工程必要性並以生態資料為基礎,以迴避、縮小、減輕、補償的策略,結合生物遷移、繁殖、覓食等生存棲地需求,設計生物逃生、移動通道及迴避或補償生物棲地,以利工程干擾後,能自然恢復生態環境並使生物安全棲息。
本次展覽分為三個展區,從認識到思考,深入淺出的了解「生態保育」,邀請您一起來臺北記憶倉庫,一同見證與山林重修舊好的成果,入了解環境友善工程打造的山林新面孔,認識那些受益的山林生物。
《與野共生》生態工程特展
展覽日期:2022.06.18-07.17
展覽時間:周二至週日(週一休館)上午11點至下午7點
展覽地點:臺北記憶倉庫二樓 (中正區忠孝西路一路265號)